进入中场,国产科幻需要更多燃料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发布时间:2025-04-04 04:07:53阅读次数:575次
本文导读: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,中国科幻影视的中场不仅是赛程的间歇,更是战略的转折点。在工业技术逐渐走向前沿、观众逐渐培养出审美与兴趣后,IP开发的可持续性、产业链协同的强化等问题,将成为中场转型的燃料。作
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,中国科幻影视的中场不仅是赛程的间歇,更是战略的转折点。在工业技术逐渐走向前沿、观众逐渐培养出审美与兴趣后,IP开发的可持续性、产业链协同的强化等问题,将成为中场转型的燃料。

作者:木刃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编辑:蓝二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版式:王威

又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官宣启动了。毫不意外,原著作者仍然是刘慈欣。而这次,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启动仪式上,站在刘慈欣身边的人,是陈思诚。

这部由刘慈欣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《带上她的眼睛》,将由陈思诚监制,《误杀2》《三大队》《唐探1900》的导演戴墨执导。擅长犯罪、悬疑、喜剧等强类型融合的陈思诚团队,一向是下沉市场的票房灵药,这也传达出科幻电影的上升讯号。

受制于工业技术、科幻文本、观众审美、市场土壤,国产科幻影视发展多年滞后,直到2019年《流浪地球》横空出世,正式开启了科幻元年。此后,不仅在电影上有着《流浪地球2》的强力续作,腾讯剧版《三体》也在视效与内核深度上市场口碑双丰收。观众惊觉,原来国产科幻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孱弱。

事实上,国产科幻不仅在硬核文本上已然比肩世界,工业技术也不逞多让。如今以各类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为代表的国内技术团队,甚至反过来吸引到了国际制作项目。这种中国技术赋能好莱坞的叙事,完美切中国人情绪。由此看来,国产科幻似乎打出了一个漂亮的上半场。

不过自2023年《流浪地球2》上映后,这两年鲜有大声量科幻作品出现——星火燃起后,国产科幻影视整体似乎进入了中场休整期。

这也暴露了国产科幻IP开发产能不足、供应链不齐全,未能形成有效持续运转规模的短板。

或许陈思诚与刘慈欣的合作,对于此时的国产科幻领域来说,是一个好消息:用商业思路敲实市场基础,为未来更多的科幻作品铺路,无论结果如何,但能让科幻IP积极上桌,都已是一种利好。

目前国内,绝大多数优秀的科幻小说原作,仍然封锁在小众圈层中,大量的优秀科幻文本需要被看见。想要冒芽出头,观众的接受度与资本的青睐,都是必要的养分。

能抵达中场,已然不易。市场等待着国产科幻影视用更成规模的群体好戏,步入下半场。

初期积累之后

‍进入中场的国产科幻需要更多燃料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早自上世纪90年代,国内已有诸多科幻作者奋力创作,但整体环境,就类似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中那般:有人痴迷,有人不屑,有人无以为继,有人拼尽一切,更多人带着戏谑在一旁围观。

2009年,刘慈欣向张番番低价卖出《三体》版权时,核心原因就是科幻无人问津——“只有他一个导演来问过我。我觉得,如果我当时不卖,可能永远都卖不出去了”。

显然,刘慈欣自己都没能想到,自己的IP会成为国产科幻影视发展的巨大里程碑。2019年《流浪地球》如同蝴蝶效应般,这个过去投资方、导演不敢碰,演员不知道怎么演,观众不抱期待的赛道,得到市场认可后,直接推动国产科幻电影以30%的增速冲击千亿市场。当年科幻题材影视立项数量就直接同比激增187%。


同年开始,国产科幻电影的成长空间,与国外好莱坞形成了此消彼长。

《复仇者联盟4:终局之战》中关于时空穿越与平行宇宙的设定,一定程度上已让观众审美疲劳;纵使票房成绩瞩目,但也被影评人批评为“这部爆米花电影是对量子力学的戏说”。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在技术工业上有了更多迭新,数字渲染技术可以让角色的面部捕捉精度达0.01毫米级,也仍然抵消不了观众对其剧情薄弱的争议。

过于依赖IP的好莱坞开始进入疲软。《星球大战9:天行者的崛起》的重复性设定,被诟病“卢卡斯影业似乎陷入了自我复制的怪圈”。《黑客帝国:矩阵重启》也成了收割情怀的狗尾续貂。哪怕是今年与亚洲导演奉俊昊合作的科幻电影《编号17》也惊喜不再。

而2019年之后,国产科幻则在类型片探索上轻装上阵地向前迈。由刘慈欣短篇小说《乡村教师》改编的电影《疯狂的外星人》,就走出了软科幻+黑色幽默的创新,为后续作品提供了参考。陈思诚在2022年的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中,也试图通过科幻+亲情的模式探索类型边界。如今官宣启动的《带上她的眼睛》,也以“科幻+爱情”的复合标签继续延展探路。当然,更值得关注的是《流浪地球》引领起的、持续的技术突破。

电影之外,国产科幻剧集层面的步伐稍微慢了些,但也已经形成一股确定性的势头。

过度消耗IP、过度依赖特效,正让国外科幻剧集陷入尴尬期——近年来,无论是改编自艾萨克·阿西莫夫同名小说的《基地》还是2024年重制的《神秘博士》系列,都不尽人意。

当然,就目前的国产科幻作品而言,除了《三体》这少量硬科幻之外,大多数科幻作品都是有幻无科,往往都只是加入了平行宇宙、时间穿越等设定外壳。但换个角度看,纯科幻目前确实缺少大众市场号召力,用软科幻培养观众,也给了更多作品、公司入局的机会。
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,中国科幻影视的中场不仅是赛程的间歇,更是战略的转折点。

面对昔日无技术、无市场、无规模的天崩开局,国产科幻影视凭强势单片刷新世界认知,但即便工业技术逐渐走向前沿、市场观众逐渐培养出了审美与兴趣,IP开发不可持续性的弊端、产业链协同不足等现状也促使行业反思:中国科幻影视需要的不仅是爆款,更是可持续的工业化体系。

国产科幻中场转型,得为星辰大海准备更多燃料。

活水引渠

国产科幻文本得持续上桌

《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》显示,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089.6亿元,连续两年稳居千亿赛道。其中,影视板块虽仅占67.1亿,但科幻短片、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与00后等更为年轻化观众群体的崛起,标志着市场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。

短片、微短剧由于成本相对较低,加之近年AI技术的兴起,为科幻类型提供了新的路径。而它们相对短频的节奏,恰好也与当下的科幻文学环境相吻合——比起长篇大作,国内大量的科幻小说都为短篇。

那些绚烂的未来想象,往往只有一小刻的火花,用一个小场景便足以承载。小而美的科幻短篇,成为影视化的理想试验田。

作为华裔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,刘宇昆凭借《三体》英文版译者身份为中国读者熟知,其创作始终以跨文化视角重构科幻叙事。《爱、死亡和机器人》第一季中,将刘宇昆短篇《狩猎愉快》动画化,通过蒸汽朋克风格的视觉呈现,讲述了传统法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式微,魔法生物狐狸精最终接受机械改造的故事。东方美学与朋克元素完美融合,被《华盛顿邮报》评价为“科技狂想中的文化寻根”。

刘慈欣、何夕、韩松、王晋康被称为中国科幻的“四大天王”,除了刘慈欣频频亮相之外,其他三人的作品近几年,也以实验短片的形式开始试水。


何夕的《汪洋战争》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融入太空战争叙事,通过 “水战”这一传统战争形式的未来演绎,构建出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科幻场景。2024年,以该IP为基础创作的AI短片,在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中斩获“最佳技术奖”与“最佳IP创意奖”,证明了其故事内核与视觉呈现的双重价值。

王晋康的中篇小说《生命之歌》荣获过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,通过基因工程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叙事,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。2021年由此改编的同名科幻短片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,其“高压教育引发智能觉醒”的设定,与当下AI伦理讨论形成跨时空对话。

但显然,这些短片都是在投石问路,最终指向的是电影或者剧集。比起短片的实验性,电影改编则更需要看到市场,需要权衡更多。就目前趋势上,以“科幻+”的形式持续探索科幻电影的复合样貌,是条可行之道。

当年郭帆看到中影摆出的刘慈欣三部科幻小说《流浪地球》《微纪元》《超新星纪元》时,就决定拍摄《流浪地球》。因为这一部是近未来设定,其他两部设计为远未来,不但影像呈现会有难度,观众们也会有理解门槛。

毕竟,科幻电影不是科普教学,不能用一堆天文学、物理学等学术概念抬高门槛,把观众拒之门外。观众坐在电影院里,要的是音画冲击与更贴合自身共鸣的情感波动。想要提高观众接受度,多类型的融合改编必不可少。

尽管2019年《疯狂的外星人》被相当一部分观众批评与原著基本无关,但电影超过22亿元的票房,证明了市场的接受度,也为接下来的科幻类型试水提供了通道。一切正如刘慈欣分享《带上她的眼睛》创作理念时所说,我们更应该思考,技术如何抚慰人类的孤独。电影,正好抢先未来,让一切先行一步。

站在剧集视角,近年国产科幻剧集呈现出软科幻探索的趋势。但随着刘慈欣IP宇宙的奠基,剧集也朝着更硬核的方向前进。一些具有市场读者口碑的科幻作者,也在影视层面上崭露头角。

诸如王晋康的《黄金的魔力》即将被改编为科幻悬疑犯罪剧,讲述了一生致力于研究时间机器的物理学家,发明出时间机器后竟摇身一变成为“夺金大盗”,卷进黄金劫案并陷入了时间循环的故事。其海报上“我拯救了我/我背叛了我/我战胜了我”已有了烧脑味道。

在《带上她的眼睛》之后,戴墨执导、陈思诚编剧的剧集《球状闪电》也在推进中。一名14岁少年,生日的雷雨之夜出现了一颗诡异的球状闪电,之后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。其科幻+悬疑的叙事类型,恰好落在陈思诚团队的舒适区,值得期待。

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,国产科幻有足量的源头活水,也在微短剧、短片、电影、剧集等多形式上深耕,不断为这道活水引渠。上半场的突破和积累后,虽然目前整体处于中场调整期,但正如三体人畏惧地球人的逻辑那般:趋势、发展速度,比现状的实力碾压更值得敬畏。

未来在全球化语境与本土化表达的博弈中,国产科幻必然将需要开辟出属于东方的叙事新范式。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,但正如《三体》中那句经典台词,“给岁月以文明,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”。